電力建設新產品“三相電能表試驗儀”解析和詳細介紹
近日,南方電網生產指揮中心聯合廣西電網生產指揮中心、超高壓天生橋局生產指揮中心等省地級生產指揮中心,深度融合自然語言理解、RAG知識增強、DeepSeek大模型等前沿數字技術,構建生產指揮AI助手體系,研發出南方電網第1個生產指揮“電力作業AI監督員",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一線安全生產。
“以前,我們選擇作業計劃、工作票等開展作業文件審查時,一次只能查看一項作業,單項作業審查時間為30分鐘左右,一天下來審查效率低。"廣西電網生產指揮中心作業監督人員林科良說。
如今,“電力作業AI監督員"像精準的導航儀,可快速實現目標作業的精準匹配,每日作業督察覆蓋率提升100倍以上。同時,項目團隊基于安全制度規范和典型違章案例知識庫,對“電力作業AI監督員"開展大量的推理能力訓練,大大提升審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不僅如此,“電力作業AI監督員"還能實現電網、設備、作業風險“三險聯動"場景式風險評估,有效解決人工審查中存在的操作繁瑣、工作效率低、數據遺漏等問題。
“‘電力作業AI監督員’以智能預警為核心,構建起全流程、立體化的‘事前預防’安全防護網,讓我們的工作不再被動。"南方電網生產指揮中心作業管控人員雷園園說。
“電力作業AI監督員"搭載智能預警系統,通過對工作票狀態的實時監測,自動設置觸發條件,像“安全哨兵"般精準識別作業前工作票關鍵內容錯誤、安全措施遺漏等隱患。通過自動關聯和匹配多個模塊間的數據,可智能識別作業人員資質異常、作業風險評估不全面、體外循環等40多類典型違章線索,督察效率和準確率提升60倍以上。
“電力作業AI監督員"還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能自動完成作業整體數據及單個作業違章證據鏈的深度挖掘與分析,快速捕捉作業人員行為模式、作業記錄等關鍵信息,支撐“作業前風險預判—作業中實時監控—作業后深度復盤"的全過程、多維度數據分析。
“上線運行只是開始。"南網科研院生技中心副主任王頌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網省地縣四級指揮中心協同創新攻關模式,按照‘研發—應用—迭代’的螺旋式發展路徑,加快功能迭代升級和全網推廣應用,實現全網生產指揮業務由‘人工驅動’向‘數智驅動’升級。"
一、功能特點(CA8335電力建設新產品“三相電能表試驗儀"解析和詳細介紹)
1、儀器是集電能表校驗、電參量測試和檢測電網中發生波形畸變、電壓波動和三相不平衡等電能質量問題為一體的高精度測試儀器。
2、不停電、不改變計量回路、不打開計量設備情況下,在線實負荷檢測計量設備的綜合誤差。
3、準確測量電壓,電流,有功功率,無功功率,相角,功率因數,頻率等多種電參量,從而計算出測試設備回路的測量誤差。
4、可顯示被測電壓和電流的矢量圖,用戶可以通過分析矢量圖得出計量設備接線的正確與否。同時,在三相三線接線方式時,可自動判斷48種接線方式;追補電量自動計算功能,方便使用人員對接線有問題的用戶計算追補電量。
5、電流回路可使用鉗形互感器進行測量,操作人員無須斷開電流回路,就可以方便、可靠的進行測量。
6、可校驗電壓表、電流表、功率表、相位表等指示儀表以及三相三線、三相四線、單相的1A、5A的各種有功和無功電能表。
7、可采用光電、手動、脈沖等方式進行電能表校驗。
8、測量分析公用電網供到用戶端的交流電能質量,其測量分析:頻率偏差、電壓偏差、電壓波動、三相電壓允許不平衡度和電網諧波。
9、可顯示單相電壓、電流波形并可同時顯示三相電壓、電流波形。
10、負荷波動監視:測量分析各種用電設備在不同運行狀態下對公用電網電能質量造成的波動。記錄和存儲電壓、電流、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頻率、相位等電力參數。
11、 電力設備調整及運行過程動態監視,幫助用戶解決電力設備調整及投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2、 測試分析電力系統中無功補償及濾波裝置動態參數并對其功能和技術指標作出定量評價
13、可選配條碼掃描器,對電表的條碼進行自動錄入。
14、電能表的485通訊接口進行檢測,并能完成現場校驗多功能(智能)電能表的工作需求,可根據電表中已設置的需量周期和滑差的時間對需量進行誤差校驗。
15、具備萬年歷、時鐘功能,實時顯示日期及時間。可在現場校驗的同時保存測試數據和結果,并通過串口上傳至計算機,通過后臺管理軟件(選配件)實現數據微機化管理。
16、采用大屏幕進口彩色液晶作為顯示器,中文圖形化操作界面并配有漢字提示信息、多參量顯示的液晶顯示界面,人機對話界面友好
17、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既可用于現場測量使用,也可用做實驗室的標準計量設備。
二、技術指標(CA8335電力建設新產品“三相電能表試驗儀"解析和詳細介紹)
1、輸入特性
電壓測量范圍:0~400V,57.7V、100V、220V、400V四檔自動切換量程。
電流測量范圍: 0~5A,內置互感器分為5A(CT)檔。鉗形互感器為5A(小鉗)、25A(小鉗)、100A(中鉗)、500A(中鉗)、400A(大鉗)、2000A(大鉗)六個檔位。(其中中型鉗表和大型鉗表為選配)
相角測量范圍:0~359.999°。
頻率測量范圍:45~55Hz。
2、準確度
計量校驗部分:
電壓:±0.05%
電流:±0.05%(鉗形互感器±0.5%)
有功功率:±0.05%(鉗形互感器±0.5%)
無功功率:±0.3%(鉗形互感器±1.0%)
有功電能:±0.05%(鉗形互感器±0.5%)
無功電能:±0.3%(鉗形互感器±1.0%)
頻率:±0.05%
相位:±0.2°
3、電能質量
基波電壓和電流幅值:基波電壓允許偏差≤0.5%F.S.;基波電流允許偏差≤1%F.S.
基波電壓和電流之間相位差的測量偏差:≤0.5°
諧波電壓含有率測量偏差:≤0.1%
諧波電流含有率測量偏差:≤0.2%
三相電壓不平衡度偏差:≤0.2%
4、工作溫度
工作溫度:-10℃~ +40℃
5、絕緣
⑴、電壓、電流輸入端對機殼的絕緣電阻≥100M?。
⑵、工作電源輸入端對外殼之間承受工頻1.5KV(有效值),歷時1分鐘實驗。
6、標準電能脈沖常數
標準電能脈沖常數:內置互感器常數(FL)=10000 r/kW·h ,
鉗型互感器常數(FL):
5A | 25A | 100A | 500A | 400A | 2000A |
10000r/KW·h | 2000 r/KW·h | 500 r/KW·h | 100 r/KW·h | 125 r/KW·h | 25 r/KW·h |
7、重量
重量:2Kg
8、體積
體積:25cm×16cm×6cm
在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清潔能源雖被寄予厚望,但南方地區電力供給卻面臨多重制約。
火電的兜底保障和基礎調節作用越發重要。國家能源局正多措并舉加快推動煤電由電量主體電源向支撐性、調節性電源轉型。但是在嚴控煤電項目前提下,南方區域仍需要發展一部分為服務風電、太陽能發電消納的調峰機組和為電網安全保供的支撐性機組。
云貴地區水電資源富集,目前開發程度較高,難以挖潛。以云南為例,其水能資源理論可開發量約為9795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水電裝機容量已增至8360.36萬千瓦,剩余可開發資源大多位于生態敏感區域,開發難度和環保成本大幅增加。
南方地區光伏資源開發潛力遠低于西北地區。目前云南正大力開發光伏項目,可實施的裝機規模總量約為6000萬千瓦,2024年光伏裝機量超過3500萬千瓦,但2024年年發電量僅為281.7億千瓦時。對比西北地區而言,如內蒙古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高達94億千瓦,遠遠大于云南地區。
陸地風電資源雖有一定規模,但總量相對較低,如云南省可開發的風電裝機規模總量約2000萬千瓦,2024年風電裝機量達到1628.38萬千瓦,年發電量為374.3億千瓦時。海上風電雖然可開發資源較大,但近海可開發規模較小,深海開發成本過高。以廣東省為例,預計到2030年將建成海上風電3000萬千瓦,2024年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198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59億千瓦時。
南方區域核電建設已提上日程,但是從規劃建設到正式投產需要較長時間,短期內難以對電力供應提供有效支撐。同時出于安全、技術、廢料處理等多重復雜因素影響,核電在現階段無法承擔電力供應的主力軍。當前,國內還在探索核電調峰,研究核電安全參與電力系統調節的可行性,推動核電從基礎負荷電源向更具靈活性的電源角色轉變。
總體來看,預計未來3年內南方地區整體富余和階段性時段性短缺可能同時出現。近些年,新能源大規模擴建,但提供的可靠發電能力仍然不足,可靠發電能力增長不及用電負荷增長,新能源棄電將成為常態,同時區域內各地區在日內可能同時出現缺口和棄電的現象。中長期來看,南方地區受生態環境及資源稟賦制約影響,清潔能源開發將逐漸逼近生態承載力的極限,難以滿足四省的電力增長需求,西電東送南通道的供需矛盾或將進一步擴大。
上海來揚電氣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